余杰书摘 《颠倒的民国》打败太平天国的不单是曾国藩,还有外国雇佣军
中国有不能战而好为主战之议者,皆当斩首……中国人民耐劳易使,果能教练,可转弱为强。──戈登(Charles George Gordon)
外国雇佣兵不是清末才第一次出现,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也不是晚清才有的应急策略。唐朝安史之乱时,朝廷重金聘请吐蕃和回鹘军队帮助对抗安禄山和史思明叛军;南宋时,朝廷也曾拿钱收买金国对付西夏,之后又联合蒙古对付金国。
三千年未有之变局,催生西洋“常胜军”
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,清帝国的统治模式被动的发生剧变:由于八旗和绿营腐败不堪、无力征战,朝廷不得不重用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、胡林翼等汉族大臣,组建湘军、淮军等“乡勇”,这种新式的汉族地方武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力。由此使得“同治中兴”之后,权力由中央下移至地方,封疆大吏各自为政,中央政令不出紫禁城,以致在义和团拳乱期间,出现拒绝遵从慈禧太后“与万国开战”诏书的东南互保运动。
另一方面,洋人开始成为这场战争中一股举足轻重的力量。在朝廷与太平军的对峙中,洋人站在哪一边,决定著哪一边能在这场漫长而血腥的内战中取胜。
就在清廷与太平天国在南方苦战的同时,北方又烽烟四起,英法联军打进北京城,咸丰皇帝逃往承德避暑山庄。清廷被洋人狠狠的教训后,放下身段,与西方列强展开貌似平等的“外交”,签订和约,并用非正式的方式,请求洋人出兵帮助镇压太平军。于是,就有了以外国雇佣兵为主体的“常胜军”。
美国历史学家R.J.史密斯(Richard Joseph Smith)在《十九世纪中国的常胜军—外国雇佣兵与清帝国官员》一书中指出:“常胜军身为展现东、西方共同分享的新合作精神,而出现的第一批中西制度性的组织之一,集中反映出合作政策背后的冲突与妥协。”
在“三千来未有之大变局”中,这支西洋雇佣兵身分特殊、敏感且张力十足:他们与清帝国不仅存在种族和国籍的差异,更有著文化与制度的天壤之别。或更直接的说,是文明与野蛮的差别。讽刺意味十足的是,双方所定义的文明与野蛮是颠倒的。清国人认为自己是文明人,洋人是野蛮人;洋人则认为自己是文明人,清国人是野蛮人。
一八四0年以来,清帝国在与西方的对决中屡战屡败,但统治阶层只承认“技不如人”,不承认本身在文明核心上是低劣、落后的,所以只愿意采取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的应对策略。
美国研究中国史的权威费正清(John King Fair bank)指出:“常胜军拥有的外国大炮和连发步枪,以及它运用的、由长江三角洲水路上的明轮蒸汽船实施的两栖战术,使该军在中国军事史上,占有新的技术方面的重要地位。”这些新技术以及创建在此之上的新战术,让常胜军赢得了一连串辉煌的战役。
常胜军的成功,让李鸿章等清帝国开明派官员意识到武器和技术的重要性。一八六三年,李鸿章说:“一旦中国拥有两件东西--迫击炮和蒸汽船--西方人就不得不收回干预之手!”清帝国愿意购买西方雪铁龙的枪炮和船舰,进而加以模仿制造,以此缩小与西方在军事上的差距。
但船坚炮利并不足以让清帝国“站起来”,中俄伊犁争端(按:俄国趁西境混乱,出兵包含伊犁在内的中国领土)和在此之前的台湾危机(按:因《天津条约》,清廷陆续开放淡水、基隆、安平、打狗四港),证明李鸿章目光短浅和盲目乐观。“中体西用”不是灵丹妙药,而是致命毒药。舍本逐末,无法脱胎换骨,但在军事领域有限的进步,至少可以取得击败太平天国的优势。
书名:颠倒的民国
作者:余杰
出版时间:2019年7月(即将出版)
出版社:大是文化有限公司
常胜军的成功,让李鸿章等清帝国开明派官员意识到武器和技术的重要性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过程中,清帝国的统治模式被动的发生剧变 外国雇佣兵不是清末才第一次出现,“师夷长技以制夷”也不是晚清才有的应急策略
本文由:OD体育官网在线入口 提供
关键字: OD体育官网在线入口-OD体育官网